标题:想买圣经
姓名:王建国 [2023-10-23]
留言内容:想买旧约圣经。请帮帮我
标题:生命之道
姓名:匿名 [2023-08-21]
留言内容: 生命之道
4“耶和华在山上,从火中,面对面与你们说话,5那时我站在耶和华和你们之间,要将耶和华的话传给你们,因为你们惧怕那火,没有上山。6他说:
“‘我是耶和华-你的 神,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
7“‘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8“‘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像,彷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 9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们,因为我耶和华-你的 神是忌邪的 神。恨我的,我必惩罚他们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10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
11“‘不可妄称耶和华-你 神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
12“‘当守安息日为圣日,正如耶和华-你 神所吩咐的。13六日要劳碌作你一切的工,14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的 神当守的安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牛、驴、牲畜,以及你城里寄居的客旅,都不可作任何的工,使你的仆婢可以和你一样休息。15你要记念你在埃及地作过奴仆,耶和华-你的 神用大能的手和伸出来的膀臂将你从那里领出来。因此,耶和华-你的 神吩咐你守安息日。
16“‘当孝敬父母,正如耶和华-你 神所吩咐的,使你得福,并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 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
17“‘不可杀人。
18“‘不可奸淫。
19“‘不可偷盗。
20“‘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你的邻舍。
21“‘不可贪恋你邻舍的妻子;也不可贪图你邻舍的房屋、田地、仆婢、牛驴,以及他一切所有的。’(申命记第五章4-21节)
22“这些话是耶和华在山上,从火焰、密云、幽暗中,大声吩咐你们全会众的,再没有添加别的话了。他把这话写在两块石版上,交给我。”(申命记第五章22节)
4以色列阿,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的 神是独一的主。5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 神。6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7也要殷勤教导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走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吟诵。8要系在手上作记号,戴在额上作经匣;9又要写在你房屋的门框上和你的城门上。(申命记第六章4-9节)
16有一个人进前来问耶稣:“老师,我该作什么善事才能得永生?”17耶稣对他说:“你为什么问我关于善的事呢?只有一位是善良的。你若要进入永生,就该遵守诫命。”18他说:“哪些诫命?”耶稣说:“就是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19当孝敬父母;又当爱邻如己。”20那青年说:“这一切我都遵守了,还缺少什么呢?”21耶稣说:“你若愿意作完全人,去变卖你所拥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然后来跟从我。”22那少年人听见这话,就忧忧愁愁地走了,因为他的产业很多。23耶稣对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财主进天国是难的。24我再告诉你们,骆驼穿过针眼比财主进 神的国还容易呢!”(马太福音第十九章16-24节)
17不要以为我来是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而是要成全。18我实在告诉你们,就是到天地都废去,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直到一切都实现。19所以,无论谁废掉这诫命中最小的一条,又教导人也这样做,他在天国里要称为最小的。但无论谁遵行并如此教导人的,他在天国里要称为大。20我告诉你们,你们的义若不胜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绝不能进天国。(马太福音第五章17-20节)
21你们听过有话对古人说:‘不可杀人’;‘凡杀人的,必须受审判。’22但是我告诉你们:凡向弟兄动怒的,必须受审判;凡骂弟兄是废物的,必须受议会的审判;凡骂弟兄是白痴的,必须遭受地狱的火。23所以,你在祭坛上献祭物的时候,若想起有弟兄对你怀恨,24就要把祭物留在坛前,先去跟弟兄和好,然后来献祭物。(马太福音第五章21-24节)
27你们听过有话说:‘不可奸淫。’28但是我告诉你们: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他犯奸淫了。29若是你的右眼使你跌倒,就把它挖出来,丢掉。宁可失去身体中的一部分,也不让整个身体被扔进地狱。30若是你的右手使你跌倒,就把它砍下来,丢掉。宁可失去身体中的一部分,也不让整个身体下地狱。31又有话说:‘无论谁休妻,都要给她休书。’32但是我告诉你们:凡休妻的,除非是因不贞的缘故,否则就是使她犯奸淫了;人若娶被休的妇人,也是犯奸淫了。(马太福音第五章27-32节)
38你们听过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39但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另一边也转过去由他打。40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41有人强迫你走一里路,你就跟他走二里。42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43你们听过有话说:‘要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44但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迫害你们的祷告。45这样,你们就可以作天父的儿女了。因为他叫太阳照好人,也照坏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46你们若只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做吗?47你们若只请你弟兄的安,有什么比别人强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这样做吗?48所以,你们要完全,如同你们的天父是完全的。(马太福音第五章38-48节)
35其中有一个人是律法师,要试探耶稣,就问他,36“老师,律法上的诫命,哪一条是最大的呢?”37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 神。38这是最大的,且是第一条诫命。39第二条也如此,就是要爱邻如己。40这两条诫命是一切律法和先知书的总纲。”(马太福音第二十二章35-40节)
28有一个文士来,听见他们的辩论,知道耶稣回答得好,就问他说:“诫命中哪一条是第一呢?”29耶稣回答:“第一是:‘以色列阿,你要听,主-我们的 神是独一的主。30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 神。’31第二是:‘要爱邻如己。’再没有比这两条诫命更大的了。”(马可福音第十二章28-31节)
25有一个律法师起来试探耶稣,说:“老师!我该作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26耶稣对他说:“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是怎样念的呢?”27他回答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 神,又要爱邻如己。”28耶稣对他说:“你回答得正确,你这样做就会得永生。”29那人要证明自己有理,就对耶稣说:“谁是我的邻舍呢?”30耶稣回答:“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强盗手中。他们剥去他的衣裳,把他打个半死,丢下他走了。31偶然有一个祭司从那条路下来。看见他就从另一边过去了。32又有一个利末人来到那里,看见他,也照样从另一边过去了。33可是,有一个撒玛利亚人路过那里。看见他就动了慈心,34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他到旅店里去,照应他。35第二天,他拿出二个银币来,交给店主,说:‘请你照应他。额外的费用,我回来时会还你。’36你想,这三个人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那人的邻舍呢?”37他说:“是怜悯他的。”耶稣对他说:“你去,照样做吧!”(路加福音第十章25-37节)
在《旧约》里告诉以色列人及其先祖遵守的是律法,首先给亚当和夏娃的律法是不可吃智慧树上的果子。然后告诉他们的儿子该隐不可杀人。随着犯罪的增多,律法也越来越多。到了摩西时代就有了《旧约》的律法。我们知道律法本是好的,律法是用来惩戒犯罪的,人不应该违反律法。但是人们却不能遵守律法,这是因为人们心里的恶念。就像我们知道偷盗或作假见证是违法的,但是我们心里的贪念和虚荣却驱使我们去做违法的事。所以就像《旧约》预言的那样人们要在思想上洁净,从心灵里除掉恶念。
耶利米书第三十一章31-33节说:看那,日子将到,我要与以色列家和犹大家另立新约。这是耶和华说的。这约不像是我拉着他们祖宗的手,领他们出埃及地的时侯与他们所立的约。我虽作他们的丈夫,他们却背了我的约。这是耶和华说的。那些日子以后,我与以色列家所立的新约是这样: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我要作他们的 神,他们要作我的子民。这是耶和华说的。
以西结书第三十六章24-32节说:我必从列国带领你们,从列邦聚集你们,领你们回到本地。我必洒清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洁净了。我要洁净你们,使你们脱离一切的污秽,弃绝一切的偶像。我也要赐给你们一颗新心,将新灵放在你们里面,又从你们肉体中除掉石心,赐给你们肉心。我必将我的灵放在你们里面,使你们顺从我的律例,遵守遵行我的典章。你们必住在我所赐给你们祖先之地;你们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你们的 神。我要救你们脱离一切的污秽,也要令五谷丰登,使你们不再遭遇饥荒。我要使树木多结果子,田地多出土产,好叫你们不再因饥荒被列国凌辱。那时,你们必追念自己的恶行和不好的作为,就因你们的罪孽和可憎的事厌恶自己。你们要知道,我这样做不是为你们。以色列家啊,你们当为自己的行为抱愧蒙羞。这是主耶和华说的。
《新约》里耶稣开始传讲爱时就实现了上面的预言。两条最大的诫命就是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 神,又要爱邻如己。人如果有了爱就在律法之上,不再受律法的约束。就像一个充满爱的人不会再想到偷盗或做假见证,而是有怜恤人的心,当看到一个人没有吃的就会给这人吃的,没有穿的就会给这人衣服。律法是为了惩戒人准备的,不会有人说没有偷盗过要得到奖赏。爱是我们得到的恩典,爱让我们获得永生。
罗马书第十三章8-10节说:你们除了彼此相爱,对任何人都不可亏欠什么,因为那爱人的就成全了律法。那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贪婪,或别的诫命,都包括在“爱邻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爱是不对邻人作恶,所以爱就成全了律法。
我要探究天下所学之道本为一。但对一个字的不同理解,各经文的意义会相差甚远。
论到圣经中的十诫“不可杀人”,马太福音第五章21-22节说:“你们听过有话对古人说:‘不可杀人’;‘凡杀人的,必须受审判。’但是我告诉你们:凡向弟兄动怒的,必须受审判;凡骂弟兄是废物的,必须受议会的审判;凡骂弟兄是白痴的,必须遭受地狱的火。”
如果我们做到不向弟兄动怒且爱人如己,就不再受诫命“不可杀人”的约束。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徳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徳信。第六十三章说:报怨以徳。第三十一章说: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这里清楚地说:有道者和君子不参加战争。对于其他人,如果穷追“不得已而用之”的意思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但是如果一个将上战场的人知道战争结束后要参加如同为亲人或邻舍举办的葬礼,就没有任何理由参加战争。而我们把“不得已”直译过来应是:得不到而终止(或失败)。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说: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圣人虽然知道有人冒犯或亏欠了自己,并且掌握充分的证据,但也不责怪那人或向其追讨。
六祖坛经决疑品第三说: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
六祖坛经决疑品第三说: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六祖坛经决疑品第三说:师言:“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颂曰: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十善的第一善为“不杀生”。关于什么是“不杀生”,已探讨争论千年。我这样的凡夫如果痴迷于知道何为生,可能要到学校学习生物课了。或心生异念妄解什么是“不杀生”就要走入邪途。
六祖坛经自序品第一说:惠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
惠能理解的“不杀生”就是“不可杀人”。惠能虽有慈悲怜悯之心,放生捉到的猎物,但也吃肉边菜而不愿猎人因吃的食物感觉羞愧。
我们不能痴迷,也不可自欺。罗马书第十四章20-23节说:不可因食物毁坏 神的工作。一切都是洁净的,但有人因食物使人跌倒,这在他就是恶了。无论是吃肉是喝酒,是什么别的事,使弟兄跌倒,一概不作,才是善的。你有信心,就要在 神面前持守。人能在自己以为可行的事上不自责就有福了。若有人疑惑而吃的,就被定罪。因为他吃不是出于信心。凡不出于信心的都是罪。
摩西律法规定不可吃不洁净的食物(利未记第十一章),但耶稣基督是要我们心里洁净。约翰福音第一章17节说:律法是籍着摩西颁布的;恩典和真理却是由耶稣基督来的。
马可福音第七章18-23节说: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也是这样不明白吗?难道你们不了解,凡从外面进去的不能玷污人吗?因为不是进入他的心,而是进入他的肚子,又排入厕所。”(这是说,各样的食物都是洁净的。)耶稣又说:“从人里面出来的,那才玷污人;因为从人心里发出种种恶念,如淫乱、偷盗、凶杀、奸淫、贪婪、邪恶、诡诈、淫荡、嫉妒、毁谤、骄傲、狂妄。这一切的恶都是从里面出来,且能玷污人。”
路加福音第十一章40-41节说:无知的人哪!造外面的,不也造了里面吗?只要把杯盘里面的施舍给人,对你们来说一切就都洁净了。
路加福音第十七章20-21节说:法利赛人问:“ 神的国几时来到?”耶稣回答:“ 神的国来到,不是眼睛看得见的。人也不能说:‘看哪,在这里!’或说:‘在那里!’因为 神的国就在你们心里。”
约翰福音第四章23-24节说:时候将到,现在就是了。那真正敬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敬拜他,因为父要这样的人敬拜他。 神是灵,所以敬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敬拜他。
马太福音第七章1-2节说:“你们不要评断别人,免得你们被审判。因为你们怎样评断别人,也必怎样被审判;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
哥林多前书第四章1-6节说:人应该把我们看为基督的执事,为 神的奥秘的管家。所求于管家的,是要他忠心。我被你们评断,或被别人评断,我都以为是极小的事;我连自己也不评断自己。虽然我不觉得自己有错,却也不能因此判为无罪;审判我的是主。所以,时候未到,在主来以前什么都不要评断,他要照出暗中的隐情,揭发人的动机。那时,各人要从 神那里得着称赞。弟兄们,为你们的缘故,我拿这些事应用到我自己和亚波罗身上。让你们从我们学到“不可过于圣经所记”这话的意思。免得你们自高自大,看重这个,看轻那个。使你与人不同的是谁呢?你所有的有哪一个不是领受的呢?若是领受的,为何自夸,仿佛不是领受的呢?
创世记第一章开始说:起初, 神创造天地。歌罗西书第一章15-20节说:爱子是那看不见的 神之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因为万有都是在他里面的,无论是在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见的、不能看见的,或是有权位的统治的,或是执政的、掌权的,一概都是籍着他为着他造的。他在万有之先;万有也是靠着他而存在。他是身体(教会)的头;他是元始,是从死人中复活的首生者,好让他在万有中居首位。因为 神喜欢使一切的丰盛在他里面居住,籍着他, 神使万有与自己和好,无论是地上的、天上的,都籍着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促成了和平。
天地是 神创造的,是 神籍着耶稣基督创造的。正像在约翰福音第一章14节说的: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一儿子的荣光。
父既然把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了子,道成了肉身的荣光也正是父籍着独一儿子的荣光显现在世人面前。
约翰福音第十四章28节 说:“你们听见我对你们说过,我去了还要回到你们这里来。你们若爱我,就会因我到父那里去而喜乐,因为父比我大。”
马太福音第二十四章36节说:“但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天使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
虽然他是那看不见的 神之像,在万有之先,万有也是靠着他而存在,首生者耶稣还是说:“父比我大。”在论到终结的日子耶稣说:“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
哥林多前书第十五章19-28节说:我们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比所有的人更可怜。其实,基督已经从死人中复活,成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既然死是因一人而来,死人复活也因一人而来。在亚当里众人都死了;同样,在基督里众人也都要复活。但各人是按着自己的次序复活:初熟的果子是基督;然后在他来的时候,是那些属于基督的。再后,终结到了,那时基督既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权能的都毁灭了,就把国交给父 神。因为基督必掌权,等神把一切仇敌都放在他的脚下。他要毁灭的最后仇敌就是死亡。因为经上说:“神使万物都服在他的脚下。”既说万物都服了他,那使万物屈服的,很明显地是不在其内了。既然万物服了他,那时,子也要自己顺服那叫万物服他的,好使 神在万物之中,在万物之上。
这里说到了终结的日子,子和 神的儿女都要顺服在 神的权柄下,叫 神在万物之中,在万物之上。
六祖坛经说: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佛向性中做,莫向身外求。又说:自性迷佛是众生,自性觉众生是佛。这里说的是菩提自性,本来清净,即人的自性本是圆满的,没有欠缺的。
创世纪第一章26-28节说: 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天空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以及地上爬的一切爬行动物。” 神就照着他的形像创造人,照着 神的形像造他们;他创造了他们,有男有女。 神赐福给他们, 神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这地,治理它;要管理海里的鱼、天空的鸟和地上各样活动的生物。”
创世纪第二章7节说:耶和华 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命之气吹进他鼻孔,这人就成了有灵的活人。
神看一切所造的,看哪,都非常好。(创世纪第一章31节)人在被造之初就是有灵的、圆满的和认识 神的,而惠能认识的自性一样是本自具有的。六祖坛经告诉我们人自身能够认识自己,也能认识世界,正像罗马书第一章19-20节所说: 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 神已经向他们显明。自从造天地以来, 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然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了解看见,叫人无可推诿。
约翰福音第十六章33节说:我对你们说了这些事,是要使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要有勇气,我已经胜过世界。”
马太福音第五章10-12节说:为义受迫害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人若因我辱骂你们,迫害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要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很多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迫害他们。
希伯来书第十章32-39节说:你们要追念往日;你们蒙了光照以后,忍受了许多痛苦的挣扎:一面在众人面前公然被毁谤,遭患难;一面陪伴那些受这样苦难的人。你们同情那些遭监禁的人,也欣然忍受你们的家业被人抢去,因为你们知道自己有更美好更长存的家业。所以,不可丢弃你们无惧的心,存这样的心必得大赏赐。你们必须忍耐,使你们行完了 神的旨意,可以获得所应许的。因为“还有一点点时候,那要来的就来,必不迟延。只是我的义人必因信得生;他若退缩,我心就不喜欢他。”我们却不是退缩以致沉沦的那等人,而是有信心以致得生命的人。
关于婚姻马太福音第十九章4-11节说:耶稣回答:“那起初造人的,是造男造女,并且说:‘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结合,二人成为一体。’这经文你们没有念过吗?既然如此,夫妻不再是两个人,而是一体的了。所以,神配合的,人不可分开。”法利赛人说:“这样,摩西为什么吩咐给妻子休书就可以休她呢?”耶稣说:“摩西因为你们的心硬,所以准许你们休妻。但起初并不是这样。我告诉你们,凡休妻另娶的,若不是为不贞的缘故,就是犯奸淫了。”门徒对耶稣说:“丈夫和妻子的关系既是这样,倒不如不娶。”耶稣对他们说:“这话不是人人都能领受的,惟独赐给谁,谁才能领受。因为有从母腹里就是不宜结婚的,也有因人为的缘故不宜结婚的,并有为天国的缘故自己不结婚的。这话谁能领受,就领受吧。”
马太福音第十一章28-30节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都到我这里来,我要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向我学习;这样,你们的心灵就必得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
约翰福音第八章31-36节说:耶稣对信他的犹太人说:“你们若继续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门徒了。你们将认识真理,真理会使你们自由。”他们回答他:“我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从来没有作过谁的奴隶,你怎么说‘会使你们自由’呢?”耶稣回答他们:“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所有犯罪的人就是罪的奴隶。奴隶不能永远住在家里;儿子才永远住在家里。所以, 神的儿子若使你们自由,你们就真正自由了。”
约翰一书第四章7-8节说:亲爱的,我们要彼此相爱。因为爱是从 神来的。凡有爱的都是由 神而生,并且认识 神。没有爱的就不认识 神。因为 神就是爱。
约翰一书第五章2-3节说:我们爱 神,又实行他的命令,由此就知道我们爱 神的儿女了。我们遵守 神的命令,这就是爱他了。而且他的命令并不是难守的。
雅各书第二章12-17节说:既然你们要按使人自由的律法受审判,就要照这律法说话行事。因为对那不怜悯人的,他们要受没有怜悯的审判;怜悯胜过审判。我的弟兄们,若有人说自己有信心,却没有行为,有什么益处呢?这信心能救他吗?若是弟兄或是姐妹没有衣服穿,又缺少日用的饮食;你们中间有人对他们说:“平平安安地去吧!愿你们穿得暖,吃得饱”,却不给他们身体所需要的,这有什么益处呢?信心也是这样,若没有行为是死的。
歌林多前书第十三章说:我若能说人间的方言,甚至天使的语言,却没有爱,我就成为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我若有先知讲道的能力,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齐备的信心,使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我若将所有的财产救济穷人,又牺牲自己的身体让人夸赞,却没有爱,仍然对我无益。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讲的也有限,等那完全的来到,这有限的必消逝。我作孩子的时候,说话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长大成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我们现在是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认识的有限,到那时就全认识,如同主认识我一样。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标题:道德经阅读
姓名:匿名 [2023-08-12]
留言内容: 道德经阅读
读《道德经》会发现因为各种版本或者内容不同,或者标点位置不同,表达的意思可能会相反。所以我取帛书《老子》来理解《道德经》。下面是第一章的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一般这段翻译为:可以用言语表述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言语说出的名,就不是永恒的名。无名是天地的始端,有名是万物的根源。所以经常没有欲望,以便观察无名的微妙;经常有欲望,以便观察有名的端倪。两者出于同一个源。名称不同,指的是同一个道。无比玄妙深远,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多数翻译将无欲翻译成没有欲望,但是在翻译有欲时不翻译成有欲望,而是翻译成有意识,或其他意思。我认为这些翻译和理解不将有欲翻译成有欲望符合宗教和社会倡导的减少欲望的理念。
对这一章的理解应是:我们用名称和讲解来认识道,而在内心去掉名称的束缚来理解道的含义。
第三章说: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这里的无知无欲应该不是说教人没有知识和欲望,而是让人知道无知无欲的境界,就像理解恒道和无名一样。有人虽然有深奥的学识,但应知道有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道,这样就会虚心谦下,而不会轻举妄动。
第二十二章说:炊者不立,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这一章简要地说就是自以为是、急功近利和贪食的人是令人厌恶的,有欲望的人不这样做。但是按照世俗的理解自大,急功近利或是贪食是贪欲的结果。而老子却说:有欲者弗处。
要想理解老子“欲”的意思,应该了解《道德经》中心思想。《道德经》的中心思想讲的是道德,但是他只描述了道德的表现或特点,没有给出直接的描述,这正符合他开始所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所以我们要自己用心灵去体会。下面是老子对道德的主要描述: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第四十九章)报怨以德。(第六十三章)所以要以善和信对待任何人,要以德报答怨恨。
第六十三章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
我们如何理解这些:欲无欲,为无为,学无学,事无事,行无行,味无味。我们把欲、为、学、事、行、味这些看作是有欲的行为,但是要达到恒道的结果,就是无欲、无为、无学、无事、无行、无味。这里的“无”应解释为无名或不能用言语和文字表达。道恒无名指的是道没有名字或者是道不能用言语和文字表达。第十一章说: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建造房屋最后用的是空的地方。第十一章又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所以“学”可理解为学习通过各种感官可接触的道,“无学”是学习不能用语言和文字表达的恒道的本义。“学无学”可解释为“学恒道的学”。
现在能够把第一章的有欲和无欲的关系解释为此二者出于同一个源,或者说此二者同时出现,就是欲无欲,名称不同,指的是同一个道。无比玄妙深远,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
第六十四章说: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某也。其脆易判,其微易散。为之乎其未有,治之乎其未乱。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蔂土。百刃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从这一章我们可理解做事要自始至终认真去做,要慎终若始。如果执意而为就要失败。所以,这里理解“为无为”就是慎终若始。“欲不欲”就是我们虽然有日常所需,但不会追求所谓高雅时尚稀有的东西。“学不学”就是通过学习而不会再犯众人以前犯的错误。
第七十九章说: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又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又,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上面理解“为无为”就是圣人做事不会居功自傲或占有,而是功成身退。
第四十章开始说: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
让我们记住《圣经》来自 上帝的智慧。
43“你们听过有话说:‘要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44但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迫害你们的祷告。45这样,你们就可以作天父的儿女了。因为他叫太阳照好人,也照坏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46你们若只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做吗?47你们若只请你弟兄的安,有什么比别人强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这样做吗?48所以,你们要完全,如同你们的天父是完全的。”(马太福音第五章43-48节)
4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5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6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7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8爱是永不止息。(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4-8节)
1. 理解大道甚夷
第五十三章说:使我介有知也,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猒食而货财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
第十四章: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惚。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随之不见其后,迎之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夷字有很多意思,其中有平坦的意思。对大道甚夷的解释从古代就解释为大道十分平坦。而第十四章老子将夷定义为摸不到或抓不着叫夷,这一章我认为是老子在描述他所感受的道。虽然能感受到道,但是看不见,听不到,也摸不着。所以我们可将第五十三章理解为:假使我对道稍有认知,就依大道而行,但唯独担心做施行或施予的事。老子担心人们认为这些能看到的施行或施予的事即是大道。大道是摸不到的,但人们总愿意将现实的或描绘的路径理解为道,就像田地荒芜,仓廪空虚,但宫廷壮观,衣服绚丽,身带利剑,用不完的美食财货。而把这些认为是得道的话,实际上是在夸耀强盗。
老子认识的道是:其上不谬,其下不惚。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叫做沕望。随之不见其后,迎之不见其首。第二十一章同样说道之物,唯望唯惚。第三十四章说:道氾呵!其可左右也。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望唯惚。惚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请呵!其请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第三十四章:道氾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第三十四章讲:万物归附但不自以为是主宰,这就是恒无欲,可称作小,也可称作大。
第四十章: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得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天象无邢,道葆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第四十章讲的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天象无邢,道葆无名都是在说明道如费、进道如退。而夷道如类是说摸不到的道就像我们能够看到的各类事物一样无处不在,如第三十四章所说道氾呵!其可左右也。
第四十七章: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一般人们崇尚见多识广、学识渊博,但认识天道不在于广识博闻。这里不出于户,以知天下说的是知天下不在于要走出家门,游遍五湖四海。人们可能会发现发生在乡里的事情实质上也可能在家里发生,国家发生的事情也可能发生在乡里,所以理解大道不在于阅历丰富。这里说的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强调的是知无知、学无学、为无为,这和第六十四章的为之者败之、执者失之一致。
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夆。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兹?以此。
第五十四章讲善于建立的不会被拔除或摧毁,善于拥有的不会丢失或被夺去。既然长存,后代理解后就会一直怀念。遵道而贵德就是这样会长存。个人遵从的道和天下遵从的道是一样的。个人遵循道就能够看到德的真实作为,天下遵从道就能够看到天下德的博大。然后自问: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兹?这里的然是如此或这样的意思,即:我怎么知道天下是如此的?这里的如此指修之身,其德乃真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此的意思是:就是这样,即以身观身到以天下观天下。以身观身可解释为道修之以个人就能够观察个人的作为,以天下观天下可解释为道修之以天下就能够知道天下的作为。我认为这里在强调第四十七章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古人在解释德时说:德者,得也。得道就是有德。
2. 理解行不言之教
第二章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在这里我认为“行不言之教”不是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或是以身作则。如果老子提倡以身作则、不用言语,这就和他所作的道德经五千言矛盾,因为五千言本身就是老子所言。这里的行不言之教我认为其义为“言不言”,即教导人的目的是让人们理解那不能用言语描述的恒道。
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鞣,驰骋于天下致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道看不见,听不到也摸不着,这就是老子说的无。而天下有生于无,所以老子知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之益。
六祖坛经也有相似的经文: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著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
3. 理解圣人和君子
第十九章说:绝圣弃智,而民利百倍。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这里要绝圣弃智,但在很多章节中描述了圣人和君子。道德经主要就是让人们知道圣人和君子的品德和行为。而这里又说绝圣弃智,看似有矛盾。我们知道道德经要人们做的是善,第四十九章讲: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即我们要在心灵上和行为上是全善的,这是我们内心的品德和自然的表现,而不是内心的挣扎最后选择了善。因为我们内心挣扎的时候是因为我们内心有恶,我们在善恶之间抉择。
第二章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看天上有无云彩,做事情的难易,买衣服的长短,登山的高矮,听周围的音声,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自然的事情。就像有人需要长衣服,有人要短的,这里长短并无好坏之分。但是如果我们宣扬美好的事物,同样就会告诉人们丑恶的事情;向人们宣扬善,同样也告诉人们不善的事情。而人们内心应是全善的,没有恶,所以在教导人时是出自内心自然的恒道,没有善恶之分。而人们做事情成功后,不会居功自傲或要人们赞扬,和没做事之前一样,这就是圣人居无为之事或为无为。
所以圣人如果是全善的,没有恶,就不会在善恶之间较量和挣扎。圣人同样会绝圣弃智,不再区分圣人和愚人、君子和小人。
在六祖坛经中讲相同的道理: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又说: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这里说佛性和实性是一样的,即是人的本性。但惠能又告诉人:常行十善,天堂便至。这里说同样的道理,即佛性是全善的,没有恶。惠能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佛性讲的是自性,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但我们学习很多还是要通过听和阅读得到,所以人们还是要先通过学习知道善恶,然后内心中接受善而摒弃恶。在金刚经中开始就是提问: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我们总要记住经文的中心就是要达到全善而不执着于善。一旦偏离中心就会产生佛经所说的外道或邪见,如佛教说的做善事是建立功德,而惠能告诉人们: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 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我们能够通过惠能解释三乘法来理解佛性: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这也可理解为学习佛法的过程,即:知道有六祖坛经后就开始阅读,经过学习理解了佛经的含义,然后按着经中的教导去做。最后融会贯通,经中的内容不再是文字而是我们本性的表现,这就是最上乘。
在《圣经》旧约中告诉人们的是律法,而律法是惩戒人的,告诉人什么是罪。新约中耶稣教导人们的是爱,人们在心灵里充满爱,不再有恶。罗马书第十三章8-10节说:你们除了彼此相爱,对任何人都不可亏欠什么,因为那爱人的就成全了律法。那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贪婪,或别的诫命,都包括在“爱邻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爱是不对邻人作恶,所以爱就成全了律法。
4. 理解小邦寡民
第67章:小邦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里我认为老子不是崇尚小邦寡民,而是描述了小邦寡民的存在方式,正像第六十章描述了大国的治理方式一样。我们现在也可看到如云南深山中的一些少数民族、新疆克里雅人、黑龙江鄂温克人,这些人以前的生活有可能很艰辛,也可能怡然自乐,但是他们至少躲过了朝代更迭、异族战争和颠沛流离之苦,正像桃花源记所说: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第60章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这里描述了大国的治理方式。下面一章描述了大邦和小邦和平相处的方式。
第61章说: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国,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5. 理解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81章:和大怨,必有余恕,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最后两句应理解为:天道不讲亲与疏,而是以常善待人。第27章说圣人总是以善救人而不放弃人。第49章同样说圣人以善对待任何人。这些章节都和第5章相对应,即天地不讲仁义,同等对待万物。
第27章: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楗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乎大迷,是谓眇要。
第49章: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第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6. 理解不得已而为之
以下三章用到不得已:
第29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 ,或培或堕,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
第30章: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蚤已。
第31章: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者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30和31章讲有欲者和善者不会参加战争。这里的有欲者我认为是指理解了欲无欲的圣人。上面的弗得已、不得已我认为意思相同。弗、毋和不都是否定的意思,而毋有劝说的意思。得在经中出现很多次,意思是得到。第四十四章有:得与亡孰病?即得和亡是相对的。已字出现十几次,如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这里的已是停止的意思。第三十章有不道蚤已,这里的已有败亡的意思。第55章有类似的描述: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亡。弗得已、不得已可翻译为得不到而失败。毋得已可解释为:不要为得到而灭亡。第四十六章讲: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圣经》提摩太前书第六章10节说:贪财是万恶之根。
第四十二章有类似的表达: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故强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这一章和第八章讲的上善若水类似,即王公以人们不喜欢的名字自称,老子同样也这样教导人让人们虚心谦下。这里的不得死即是不得而死的意思。
7. 理解愚民
第65章说: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这里我认为“将以愚之也”并不是要人民愚昧无知,而是要“以不知知邦”,即以知不知认识世界,最后两句一般翻译为:这样就能返回事物的本原,达到完全顺应自然。
第20章说: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恍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享于太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佻,若婴儿之未孩。累呵似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惷惷呵。俗人昭昭,我独昏呵,俗人察察,我独闵闵呵,惚呵其若海,恍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从这一章我们可以看到“愚人之心”是圣人的一种品德。
8. 理解自然
自然的直译是:自己如此或自己这样。
第17章: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可将百姓谓我自然解释为:百姓说我自己就是这样。我们可以把这一章的自然理解为六祖坛经中惠能说的本性或自性。即:百姓说这是我的本性。
9. 理解以顺众父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故强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望唯惚,惚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请呵!其请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父字在造字之初有教导的意思。学父可理解为:学习的宗旨。以顺众父能理解为:人们能够遵循这些教导。 第二十一章开始说有大德的人都遵从道,后面说从今到古,人们都认识道,这样人们就能够遵循道的这些教导,我是如何知道这些教导的?根据这些。这里的以此指的是: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老子感受到道并得到启示而认识道,他也向古代圣人学习道。
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眇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猷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冰泽。沌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葆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蔽而不成。
10. 理解道
第二十五章:有物昆成,先天地生。萧呵!谬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独立翻译成无匹双或独自长存,而无匹双即是独一的意思。有浑然一体,先天地而生,无声无形,独一而永恒的取字为道。勉强取名叫大。即是独一而永恒,且先天地生,道就是《圣经》中的独一的真 神。《圣经》中把创造天地万物的永生 神称为父,老子把先天地生独一而永恒的道称为母。这样对道生一的理解就能够在《圣经》中找到。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故强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创世记第一章开始说:起初, 神创造天地。
歌罗西书第一章15-20节说:爱子是那看不见的 神之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因为万有都是在他里面的,无论是在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见的、不能看见的,或是有权位的、统治的,或是执政的、掌权的,一概都是籍着他为着他造的。他在万有之先;万有也是靠着他而存在。他是身体(教会)的头;他是元始,是从死人中复活的首生者,好让他在万有中居首位。因为 神喜欢使一切的丰盛在他里面居住,籍着他, 神使万有与自己和好,无论是地上的、天上的,都籍着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促成了和平。
天地是 神创造的,是 神籍着爱子创造的。正像在约翰福音第一章14节说的: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一儿子的荣光。
父既然把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了子,道成了肉身的荣光也正是父籍着独一儿子的荣光显现在世人面前。
约翰福音第十四章28节 说:“你们听见我对你们说过,我去了还要回到你们这里来。你们若爱我,就会因我到父那里去而喜乐,因为父比我大。”
马太福音第二十四章36节说:“但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天使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
虽然他是那看不见的 神之像,在万有之先,万有也是靠着他而存在,首生者耶稣还是说:“父比我大。”在论到终结的日子耶稣说:“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
道生一的一就是永生 神的独一儿子,一生二的二就是天和地。
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万物毋已生,将恐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
第十六章章:至虚,极也,守静,督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三十九章讲万物都是籍着一而生的,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就如万物籍着一而生,但是如果万物不停地生长就会消亡。所以万物有生长就会有衰老,第十六章说万物从根开始生长到衰老,最后又回归到根。就像我们看到地上的万物春天根开始重新生长,种子开始发芽。万物的生长、衰老,最后又归到根就是按照天地的节律生的三,而生长、衰老和归根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就生出万物。
在第二十五章说天法道,而不说天法一。这是因为爱子是那看不见的 神之像,在万有之先,万有也是靠着他而存在,在他是丰盛圆满的,毫无欠缺的,所以听从子就是听从父。因此说天法道。约翰一书第二章23节说:凡不认子的,就没有父;宣认子的,连父也有了。
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棘。见常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
第五十二章说从天下万物之始。道就是天下母,即得到母的启示,就知道了子。即知道了子,并听从了子的教导,就持守母的道,终身就不会有危险。眼目不被迷惑,口不妄言,终身就不会愁苦。开启眼目情欲,追求情欲的满足,终身不可解脱。知道常叫做明。持守柔弱叫做强大。用明的光就得到明,就不会有祸患,这就是学习常。这里的常有持久不变的意思。
哥林多前书第十五章19-28节说:我们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比所有的人更可怜。其实,基督已经从死人中复活,成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既然死是因一人而来,死人复活也因一人而来。在亚当里众人都死了;同样,在基督里众人也都要复活。但各人是按着自己的次序复活:初熟的果子是基督;然后在他来的时候,是那些属于基督的。再后,终结到了,那时基督既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权能的都毁灭了,就把国交给父 神。因为基督必掌权,等神把一切仇敌都放在他的脚下。他要毁灭的最后仇敌就是死亡。因为经上说:“神使万物都服在他的脚下。”既说万物都服了他,那使万物屈服的,很明显地是不在其内了。既然万物服了他,那时,子也要自己顺服那叫万物服他的,好使 神在万物之中,在万物之上。
这里说到了终结的日子,子和 神的儿女都要顺服在 神的权柄下,叫 神在万物之中,在万物之上。所以说是天法道。
标题:看!教会的发展史
姓名:弟兄 [2019-11-17]
留言内容:看教会的发展史,蛮有感慨,不知有意回避什么,还是忘记了什么,或者是一个根本不知情者信口开河,但不要忘记,每一句话都要承放到基督的台前!
标题:我们教会有qq群吗
姓名:李飞 [2017-02-08]
留言内容:我本人在摩洛哥打工,离开教会我的生活迷茫了
回复内容:QQ群号:452053060 [2017-02-08]
共2 页 页次:1/2 页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